在暫未實施垃圾分類的地區(qū) 80.9%受訪者期待實施垃圾分類
學會并進行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一種“新時尚”。上海是推進垃圾分類試點城市,本月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經開始施行。據住建部相關司局負責人介紹,垃圾分類工作目標是到2020年年底,先行先試的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1.3%的受訪者在學習垃圾分類相關知識。70.2%的受訪者認為落實垃圾分類能減少“垃圾圍城”現象,提高居住幸福感。在暫未實施垃圾分類的地區(qū),80.9%的受訪者對實施垃圾分類表示期待。70.7%的受訪者建議完善垃圾分類項目及配套設施建設。
受訪者中,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占43.4%,二線城市的占39.3%,三四線城市的占15.1%,城鎮(zhèn)或縣城的占1.8%,農村的占0.4%。00后占1.4%,90后占28.4%,80后占50.8%,70后占14.4%,60后占3.9%。
70.2%受訪者認為落實好垃圾分類能提高居住幸福感
上海復旦大學在讀研究生張冉(化名)告訴記者,她身邊的同學對于垃圾分類都很有興趣。“垃圾分類在校園里引起很多人關注,成為一種潮流。我們宿舍樓里也有很多分類垃圾桶”。
23歲的章嘉(化名)是上海某私企職員,最近他給家里新添了好幾個垃圾桶,也準備了可降解的垃圾袋。他居住的小區(qū)內,垃圾桶都撤了,設置了垃圾站,“大家可以在早上7點至9點以及晚上7點至9點去垃圾站倒垃圾。我都是盡量先在家分好了類再去扔垃圾”。
年近70歲的楊阿姨家住北京市朝陽區(qū),她介紹,年初居委會發(fā)了垃圾分類的簡易指導手冊,還送了環(huán)保垃圾袋,“我能基本準確給垃圾分類,對廚房里的垃圾,我會分裝到兩三種垃圾桶里,但我老伴經常忘記分類”。
很多人在積極響應垃圾分類號召,調查顯示,71.3%的受訪者在學習垃圾分類相關知識,48.9%的受訪者會積極參加相關宣傳活動,38.4%的受訪者已經購買了分類垃圾桶。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呂斌表示,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最關鍵的是大家要意識到它的可行性、必要性,行動起來。“我們還需要在各個方面全面普及垃圾分類,不管是在職場上、機關里還是學校里,都要對垃圾分類做深入地宣傳。尤其在學校,要培養(yǎng)孩子們的垃圾分類的意識和習慣”。
張冉認為垃圾分類一旦落實到位,能夠帶來數不盡的好處,包括環(huán)境美化、低碳可持續(xù)、環(huán)保節(jié)能等!熬蜕瞽h(huán)境而言,自從實施垃圾分類,宿舍樓下公共垃圾桶的垃圾量明顯少于從前,有異味的垃圾數量也大大減少,F在我和同學每天都在有意識地降低垃圾的制造量,宿舍的公共空間更加整潔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垃圾分類知識,感覺自己跟上潮流了”。
調查中,70.2%的受訪者認為落實好垃圾分類能減少“垃圾圍城”現象,提高居住幸福感,67.9%的受訪者認為能增強公眾環(huán)保意識,提高國民素質,64.5%的受訪者認為可減少環(huán)境污染,促進資源循環(huán)利用,56.3%的受訪者表示可提高垃圾處理率,減少垃圾占地。
在暫未實施垃圾分類的地區(qū),80.9%受訪者對實施垃圾分類表示期待
張冉認為,在此次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措施出臺之前,垃圾分類落實不到位,居民們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垃圾處理習慣,基本都是怎么方便怎么來,環(huán)保意識差,導致環(huán)境污染治理工作效率低,也造成了資源浪費。
北京某高校大三學生劉歆穎認為,垃圾分類不到位給居民的生活環(huán)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袄案浇男l(wèi)生狀況經常很糟糕,散發(fā)著陣陣惡臭。這也不利于調動大家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垃圾回收站工作人員會因垃圾分類不到位在二次分揀中接觸有害垃圾而影響身體健康,比如皮膚潰爛等”。
調查中,71.7%的受訪者認為垃圾分類不到位造成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及資源消耗,65.4%的受訪者認為這會導致環(huán)境污染加重。
“我期待北京能夠盡快落實垃圾分類。”劉歆穎認為,垃圾分類的推進代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現在國家在大力倡導綠色發(fā)展,垃圾分類是必然趨勢”。
“知道上海要落實垃圾分類后,我特別支持,這有利于形成綠色、低碳、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模式。”張冉說。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20.1%的人生活所在地已經實施垃圾分類。在暫未實施垃圾分類的地區(qū),80.9%的受訪者對實施垃圾分類表示期待,其中49.1%的受訪者非常期待。
呂斌表示,中國是人口大國,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也很龐大。而垃圾分類包括若干個環(huán)節(jié),比如垃圾的分類投放、運輸、處理等方面,每一步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做好垃圾分類任重而道遠。“要建設生態(tài)文明,就必須進行一場垃圾分類革命,一場有關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行為習慣的革命”。
70.7%受訪者建議完善相關分類及配套設施建設
北京某高校碩士研究生蘇玉玲(化名)認為,目前國內很多地區(qū)垃圾分類硬件設施還有待加強,“比如我特意積攢了電池這些有害垃圾一起丟棄,可從沒找到專門盛放有害垃圾的垃圾桶”。
劉歆穎認為,首先,目前垃圾分類觀念和知識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不少人對垃圾分類還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其次,一些地方“分開放,一起運”的垃圾回收方式讓大家做無用功,打擊人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章嘉坦言,因為小區(qū)垃圾站開放時間僅限于早上7點至9點和晚上7點至9點,作為上班族,他早晚的時間都趕不上,只有周末才有時間扔垃圾,感到十分不便。
張冉感到,人們處理垃圾的習慣很難改變,分類知識也相對匱乏。“比如帶包裝的食品,食品與包裝是不是屬于一類垃圾?還有珍珠奶茶的垃圾處理,珍珠屬于濕垃圾,塑料包裝屬于可回收垃圾,需要分開處理,有人就不知道”。
呂斌強調,人們的垃圾分類意識不足,習慣難以快速改變,是目前垃圾分類實施最大的困難。他還表示,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深厚,食物結構復雜,飲食方面產生的垃圾種類也很復雜,分類難度相對更大。另外,垃圾分類還會帶來成本的增加,比如人員安排上,需要增加一些垃圾站工作人員、志愿者等。
關于落實垃圾分類面臨的困難,72.1%的受訪者指出分類及配套設施不完備,68.6%的受訪者認為垃圾處理工作、技術及流程設置不到位,60.9%的受訪者認為公眾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匱乏。
張冉認為,落實好垃圾分類,需要完善垃圾處理技術、垃圾處理流程,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來給予保障。
蘇玉玲認為,針對垃圾分類的落實設置相應的懲罰性措施很重要,能夠督促大家落實,“以往也倡導垃圾分類,但如果沒分類也不會有懲罰,有人就不認真對待”。對上海實施的《條例》,她認為能讓上海市民更積極地參與分類行動,“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都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希望相關部門堅持做好監(jiān)督管理工作”。
落實好垃圾分類需要哪些配套措施?調查中,70.7%的受訪者建議完善相關分類及配套設施,68.0%的受訪者認為應提高垃圾處理技術,設置明確處理流程,52.4%的受訪者建議加強監(jiān)管處罰力度,促進制度有效執(zhí)行。
談到當前上海施行的《條例》,呂斌認為,如果上海的垃圾分類形成了一種制度化的風氣,那它對全國都有一種示范性的作用。應繼續(xù)提升垃圾處理技術,尤其是在最后一道關口上,除了利用物理的方式進行分離,也可采取其他措施對最終分類把關。“我認為垃圾分類會促進某些新行業(yè)的產生,還可能出現一些智能識別垃圾的系統或設施等。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線上和線下的組織機構都可以參與進來,媒體也要做好宣傳工作”。(記者 杜園春 實習生 黃碩)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y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wèi)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