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平衡有助抵御新冠病毒
口腔和鼻腔是新冠病毒的一個主要進入門戶,通過宏基因組測序技術,課題組鎖定了新冠肺炎患者口咽部高度聚集的菌群,特別是小韋榮球菌;同時發(fā)現某些菌群的介入,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新冠肺炎病情的嚴重程度。
——馬晟利 黑龍江省口腔微生態(tài)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
◎通 訊 員 衣曉峰 李 慧
本報記者 李麗云
人的口腔內含有大量的益生菌群,它們是抵御病毒的重要屏障之一。如果口腔微生態(tài)處于“失守”狀態(tài),那么,口腔黏膜的“防疫工事”就極易被病毒攻破,人體的各個系統(tǒng)都將遭到無情打擊。近日,由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微生態(tài)學全國口腔微生態(tài)學組組長、黑龍江省口腔微生態(tài)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馬晟利教授課題組完成的一項課題“宏基因組學分析揭示新冠肺炎患者口腔微生物群改變”,相關論文被《自然》雜志子刊發(fā)表。這項研究成果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侵入人體后,引起口腔微生物多樣性下降,打破了口腔微生態(tài)平衡,最終使“脫韁野馬”般的病原體由口腔闖入肺內,導致肺部合并感染。
“上述研究結果提示,良好的口鼻咽腔環(huán)境有助于守牢‘病從口入關’,不讓病毒和細菌乘虛而入后興風作浪,人體才能避免滑入亞健康甚至疾病狀態(tài)的‘深潭’中。”6月2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馬晟利介紹,口腔、鼻腔、咽腔共同建造了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并各司其職。其中,口腔和鼻腔直接與外界環(huán)境相通,食物由口腔經口咽進入食管,空氣由鼻腔經鼻咽進入氣管,而外來的細菌或病毒往往利用口鼻咽部黏膜表面的“定居點”而侵入人體。為阻擋這些微生物的來犯,口鼻咽腔內的固有菌群則構筑了天然且堅固的“堡壘”;同時,圍繞在鼻腔、口腔和咽腔連通處的周圍,還有咽扁桃體、腭扁桃體、舌扁桃體圍成的咽淋巴環(huán)“防線”,用來抵御外敵。
讓人們想不到的是,人體微生物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在口腔、腸道、皮膚、陰道等4大貯菌庫中,竟然庫存了1—1.5公斤細菌。如此“海量”的菌群,猶如牢固的“城墻”一樣,不讓外來的細菌、病毒在人體黏膜表面“落地生根”。而菌群的防線一旦被突破,微生態(tài)平衡就會被顛覆,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誘發(fā)疾病。
馬晟利指出,口腔和鼻腔是新冠病毒的一個主要進入門戶,通過宏基因組測序技術,課題組鎖定了新冠肺炎患者口咽部高度聚集的菌群,特別是小韋榮球菌;同時發(fā)現某些菌群如克雷伯菌、不動桿菌、沙雷氏菌等的介入,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新冠肺炎病情的嚴重程度。
馬晟利介紹,大多數感染者為輕型或普通型疾病,經科學治療可逐步康復;但大約有5%的病例會發(fā)展為重癥至危重癥。這其中,嚴重的新冠肺炎主要并發(fā)癥,例如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被懷疑是由細菌過度感染造成的。此外,死亡的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中,有50%伴有繼發(fā)性細菌感染。而細菌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的使用,對引發(fā)新冠肺炎并發(fā)癥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馬晟利進一步解釋說,大劑量或長期應用抗生素,特別是廣譜抗生素,在對致病敏感菌殺滅或抑制的同時,其他不敏感菌則借機翻身,大量生長繁殖。此類無害菌在正常情況下,本來可以和人體和平共處,但由于菌群“此消彼長”,角色互換,隨著敏感菌的“退群”,無害菌則不再被壓制,搖身一變,轉化為致病性菌,或者可以被視為“原發(fā)感染菌的耐藥菌株”。臨床上,抗生素的不良反應及毒性反應包括肝腎毒性和神經、血液系統(tǒng)損害,以及變態(tài)反應和二重感染。
馬晟利帶領科研團隊進行深入研究后還發(fā)現,新冠肺炎患者口咽部微生物組的抗生素耐藥基因顯著增加,尤其是危重癥患者組表現更顯著。他分析說,抗生素耐藥性呈漸進式的緩慢積累,因為大多數危重病例有多重復雜的“共病”(即兩種疾病共存),并可能有高抗生素攝入的歷史。換句話解釋,抗生素的濫用對體內的益生菌和正常定居的固有菌群同樣“不留情面”,在改變微生物群的同時,逐漸增強了細菌的耐藥性,進而釀成了嚴重的病毒感染,給人體帶來了巨大的“微生態(tài)災難”。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y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wèi)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